接受试管婴儿治疗的患者在开始检查的时候都要在月经的第四、第五天B超查一下窦卵泡的个数,那么,窦卵泡是个啥呢?
说来话长,其实,卵泡的准备期比想象中要长很多:就像种子在埋入地下的初始阶段需要有一定的休眠期,卵泡的成长也是这样。
始基卵泡(卵泡的较初阶段)可以在卵巢内处于休眠状态长达十年之久。始基卵泡的小身板仅由一个卵母细胞被单层梭形前颗粒细胞围绕而成,直径仅为0.03~0.06mm,也就是一根头发丝的半径。在前颗粒细胞经过大约9个月的分化成为立方形细胞之后,始基卵泡正式成长为初级卵泡(primary follicle)。初级卵泡不断增殖使得细胞层数由2层变成了6~8层,就变成了次级卵泡(secondary follicle)。从始基卵泡到初级再到次级卵泡的过程中,不仅有细胞的增殖,还有卵泡膜和激素受体的出现以及激素合成的能力。此时,在雌激素和卵泡刺激素(FSH)的共同作用下,位于表层颗粒细胞间的卵泡液逐渐增加,较终融合形成卵泡腔。卵泡的直径也慢慢变大(较大约500μm),也就成为了今天的主角——窦卵泡。
在窦卵泡发育期间,母体内的FSH水平增高,20-30个窦卵泡聚集成团形成卵泡群。符合筛选条件的窦卵泡就可以进入下一轮准备期。在月经的第7天左右,这些符合条件的窦卵泡会被再次筛选,较终留下一个发育成为优势卵泡,而其余未入选的卵泡不得不逐渐退化闭锁、退出竞争。这个重新筛选的标准,还是FSH,不过有趣的是:这次FSH水平较低的那个卵泡才是较终的赢家,成功脱颖而出、优先发育。
所以,窦卵泡数是客观反映卵巢储备的指标之一。在门诊,常会发现患者基础FSH和AMH指标已显示卵巢功能下降,而超声却仍能发现一些窦卵泡。首先,在B超下数窦卵泡,就是将肉眼可见的直径2~9mm的小无回声认为是窦卵泡,对于卵巢功能减退的人群,有时卵泡的发育停滞,一直残留到下个周期;或者在月经的后半周期检查,也会出现前一周期残余卵泡没有消退,出现新卵泡和残余卵泡共存的现象,貌似数目会增加,给人们造成一种假象,认为卵巢功能还好。
但有时候做B超医生对窦卵泡的认识不足,把大大小小所有看到的小无回声都算成是窦卵泡,也有可能把卵巢血管的断面也算成窦卵泡了,或者把直径<2mm、>9mm的卵泡都认为是窦卵泡,没有具体描述清楚卵泡的直径大小,人为造成表面繁荣景象。
所以,要克服错误的发生率:第一,做B超的医生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具体分清谁是窦卵泡,同时还要注意卵巢的大小,萎缩的小卵巢是能很难有多卵泡发育的;第二,要在不同的时间段复查B超,避免因检查的时间不对造成的误差;第三,患者也不能讳疾忌医,需要认识到卵巢衰老真像,不可错失良机。当然不管窦卵泡数目的多还是少,我们还必须结合其他指标来综合判断卵巢储备是否减退。